close

    甲繼承一塊台北市內的共有土地,每年收到地價稅單,覺得

非常懊惱,因為該地已經蓋公寓,而且建築物所有人的基地,已

經占滿了建蔽率,但土地登記的持分比率,竟然比剩餘的空地還

少。換句話說,甲白繳地價稅而不能使用,卻讓公寓屋主獲益。

    直覺上,公寓屋主不當得利甲每年多繳的地價稅。進一步調

閱地政資料,發現公寓每層樓的基地面積持分,也不一樣。於是

請地政士花點功夫,逐一算出公寓各戶應負擔甲地價稅之金額,

詳列計算表及證據,請求返還不當得利。沒想到,三審均敗訴。

    原來法律上所謂不當得利,是指無法律原因而受利益,

人受損害者,應返還該利益。雖有法律上之原因,而其後已不

在者,亦同。如果有法律上的原因,雖然獲利,仍不構成不

利。所以法律對於附合、混合、加工等,須特別規定償還價額。

    法律規範的類型,顯然與民間的用語,有很大的落差。公寓

因申請建築執照時,曾由地主出具土地使用同意書;或老舊建物

因時效取得地上權登記請求權,進而登記地上權,都不是無法律

因,如沒有特別規定依不當得利請求,就不算不當得利。

    當然有些社會現象與法律規範的落差,是立法上為了避免道

德危機或實踐政策,而故意造成的。例如履行道德上之義務、提

前清償債務、明知無義務而清償債務、因自己不法原因而給付等

,法律即明定不得請求返還。

    但有些落差,是法律規範不足所造成的。此時,免不了要賴

判例,甚至大法官會議解釋,來添補缺失或漏洞。例如因土地被

合法使用,既沒有租賃之類契約,也沒有不當得利可請求。

為自己的所有權繳稅,更不是為他人管理事務之無因管理。

    地不能使用土地,無法獲得補償,還眼看著他人獲利,自

須承受稅捐等之負擔,顯然有失公平。大法官會議即曾為此

解釋,闡明當事人如就地租事項有所爭議,應由法院裁判之。

法律雖修正納入實務上之解釋及判例,日趨完善,仍不免有缺。

    法律用語及類型規範,有其一定的定義與性質、界限。共有

土地之間的關係,有其共有的法律規範。如果在共有的法律沒辦

法解決,也可以依照事務性質類推適用相關的規定,加以處理。

前述大法官會議解釋,採取地租性質,就是可類推適用的實例。

          但更多是無可奈何的落差,例如移自歐洲的親屬繼承法,與

傳統習俗觀念不一,歷經多年,仍未完成融合,近年還制訂祭祀

公業條例,解決本土特有的問題。而法律規定之父子關係,除擬

制外,有會因非婚生子等因素,而與事實之血緣關係不符。

    所以遇到法律問題,還是要先回歸到法律體系思考,再看如

何加以補救事實上的落差。

以下廣告與筆者無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ouming 的頭像
    youming

    佑民法律事務所 (02)2394-2830

    you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