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台灣法律研究所掛牌之前〉
海峽兩岸因歷史因素,對峙超過半世紀以上,社會又分處於
社會主義與資本制度的不同世界思潮,加上早期制式的仇視教育
,讓台灣海峽的距離,遠大於太平洋。隔閡日久,民間及學界習
慣用語及思維方式,難免有所差異,而造成些許不必要的誤會。
近年來,台灣由老死不相往來的三不政策,邁進到三通,乃
至通婚,甚至年青世紀喊出的心通。如此頻繁交流,雖然有助於
民間相互了解。但是如果不瞭解對岸的整體社會思維架構,欠缺
自信或同理心,而處處以偏差的觀點看問題,恐怕會適得其反。
“謙受益、滿招損”的古訓,不僅是為人處世的至理名言,同
樣也適用於觀察整體社會現象。大陸經過改革開放,在韜光養晦
三十多年之後,其法學界與歐美各國交流頻繁,大量海歸的年青
留學及實務經驗者,量變產生質變,法制建設,早已今非昔比。
前年參加大陸某大學舉辦的法學院重建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
,休息時間,該校某位年青的教授,為赴德國參加研討會,必須
提前離席而禮貌性致意。有台灣同仁問其學生,那位教授是否聽
得懂德文。沒想到答案竟然是,留德的法學博士並在巴黎兼課。
最近大陸某偏遠地區法學團體來訪,接待單位不知道社會主
義民事訴訟法制,本來就以調解為主軸,且其成員有留學英美之
法學博士兼具律師資格者,竟然大談訴訟調解功能,並以曾聽過
某一英美課程而自傲,大膽請求派員來台學習或派人前往教學。
類似情形,屢見不鮮。殊不知來者程度早已有過之而無不及
,接待者尚掃帚自珍,不知謙虛,未免鬧笑話。又諸如不明白法
系與法制差異,硬將德國法的概念,套上對方所採的法國法系,
見樹不見林,濫肆批評,貽笑大方事小。如不顧社會文化,將對
方法律濫行移植自身法域,以致水土不服,造成社會動盪事大。
而不論制度之優劣得失,今年才要實施三合一考試的台灣,
又怎能對已實施四合一司法考試多年的大陸,自誇其掄才經驗?
最近有人看到大陸仲裁員的聘書,竟然錯以為大陸沒有法院,才
需要設仲裁制度;欠缺法律人才,才引進外籍仲裁員。還質疑大
陸有法院嗎?有法律學嗎?誠不知今夕是何夕,任由政論催眠。
撇開法治精神及司法文化,就法制面而言,當周遭法域都已
實施陪、參審制,台灣卻還無法接受人民司法主權的普世概念,
只能在尋求人民為審理作見證的所謂觀審制草案,躊躇不前。忍
讓恐龍判決相繼出現,制度上並不先進,怎能動輒以人權自傲?
當人權公約揭櫫結社自由,台灣律師法卻尚未解嚴,律師團
體不思自我改革,又怎能動輒批判他人?不幸的是,有如有色眼
鏡的專業傲慢,加上意識形態,雖可能促成別人的改革,卻耽誤
了自我的進步。久了,看到別人的真相,也許會反而喪失自信。
試想動不動就以德國為標竿,又怎能看得到法國觀點?更遑
論義大利或俄羅斯的見解了!那麼甚麼又是我們自己的需要呢?
學習外國法,並沒有甚麼不好,但喪失自我也不對。海峽兩岸法
學之間,又何其不然?平常心是基本的要求,虛心總是受益的。
以下廣告與筆者無關!
留言列表